經文: 傳7:3,林後3:9-11
引言: 「 憂愁強如喜笑、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。」(傳7:3)
「 如今我歡喜、不是因你們憂愁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.你們依著 神的意思憂愁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。因為依著 神的意思憂愁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、以致得救.但世俗的憂愁、是叫人死。你看、你們依著 神的意思憂愁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、自訴、自恨、恐懼、想念、熱心、責罰.〔或作自責〕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。」(林後7:9-11)
(1076)。當時蘇軾在密州(今山東諸城)做太守,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,直到天亮,於是做了這首《水調歌頭》。
明月幾時有?捌問青天。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?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
I. 「強如」比「勝過」達意
「 憂愁強如喜笑、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。」(傳7:3) 人生的遭遇游走在「憂愁」與「喜笑」之間,假如譯「勝過」,那麼「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」,那不就是「憂愁」把「喜笑」還原了本來的感受,怎麼能算是「勝過」呢?其實「憂愁」與「喜笑」是一體的兩面,很難說那種情況勝過另一種情況,因為兩者均有它的強項。例如:「 要常常喜樂.」(帖前5:16);「 喜樂的心、乃是良藥.憂傷的靈、使骨枯乾。 」(箴17:22)
又說「心中喜樂、面帶笑容.心裏憂愁、靈被損傷。」(箴15:13);此外「人有疾病、心能忍耐.心靈憂傷、誰能承當呢。」(箴18:14) 其實兩者並不衝突,而且互補長短。人生無論遇到「憂愁」或「喜笑」,都是一種考驗,都有它的長處,勉勵人勇敢面對人生。或使人繼績努力,或是叫人不要自滿。每項都有長項,譯為「強如」最能達意。
難怪詩人蘇東坡這樣描寫:“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”
「人有悲歡離合」,這就是人生。正如月有「有陰晴圓缺」,這就是月亮。當人只見月有陰有缺,只是角度和天氣問題,月亮還是月亮。一旦了解月亮整體,並人生的全面,無論遭遇什麼,人心中「不應有恨」,正如約瑟說:「 約瑟對他弟兄們說、我是約瑟、我的父親還在麼.他弟兄不能回答、因為在他面前都驚惶。約瑟又對他弟兄們說、請你們近前來、他們就近前來.他說、我是你們的兄弟約瑟、就是你們所賣到埃及的。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、自憂自恨、這是 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、為要保全生命。」(創45:3-5)
人心中「不應有恨」,「憂」和「恨」,都來自內心,人要自我管理它,不正確的「憂」和「恨」會苦惱自已,甚至傷害他人。”Don’t be distressed or angry at yourselves because you sold me here because God sent me ahead of you all in order to deliver us.”
II. 兩種憂愁
「如今我歡喜、不是因你們憂愁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.你們依著 神的意思憂愁、凡事就不至於因我們受虧損了。因為依著 神的意思憂愁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、以致得救.但世俗的憂愁、是叫人死。你看、你們依著 神的意思憂愁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、自訴、自恨、恐懼、想念、熱心、責罰.〔或作自責〕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。」(林後7:9-11)
(1)世俗的憂愁-「但世俗的憂愁、是叫人死。」-並不是為罪憂愁,也不是為人因受了損害而難過,只是為了被人發現而引起怨憤,毫無悔意,只要有機會,還要重犯。
(2)依著神的意思憂愁-勇於責憊 「你看、你們依著 神的意思憂愁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、自訴、自恨、恐懼、想念、熱心、責罰.〔或作自責〕在這一切事上你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。」(林後7:11)-林後2:12-13指出保羅發覺哥林多教會情況不好,他急於赴哥林多教會去糾正,卻弄得更糟,但又要趕去特羅亞,保羅心裏不安,但為了愛他們,他選擇再寫信嚴嚴糾正他們。托提多帶去哥林多教會,為此保羅十分擔憂。如今在馬其頓見到提多,得知所寫信件大有果效。保羅依神的意思去糾正,信徒就生出自責、熱心、殷勤,在這一切事上他們都表明自己是潔淨的。使保羅的擔憂變成喜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