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古稀之年憶德宏
雲南是個多民族的省份,雲南的漢族祖先多半是古代從其他省份戍邊、支邊、遷移、逃荒、流浪、或者是充軍發配到蠻荒邊疆的外來人(據有關文字所載,我們劉姓始祖就是於明朝從江西戍邊到雲南保山定居的)。這就形成了雲南的多元文化。
雲南人,尤其是少數民族,能歌善舞。雲南民歌不但悅耳動聽,而且意味深長。且不說那些似山泉叮咚作響的清麗曲子、那些如風如雲如流水的抒情小調、還有那些從深山老林傳出來的古樸而豪邁的鏗鏘之聲,就說那些歌詞吧,記得雲南民歌《趕馬調》是這樣寫的:“砍柴莫砍葡萄藤,姑娘莫嫁閑遊浪蕩的無用人,有志的男人像常青樹,無志的人兒他遊蕩閑一生;買田莫買石岩田,男兒莫討好吃懶做的大姑娘,聰明的姑娘她樣樣會,懶惰的姑娘一樣也不行”。你說這歌詞寫得好不好?它以歌唱告誡人們擇偶的標準之一,以比喻中之借喻修辭,生動形象地說明婚姻大事豈可兒戲。
再說雲南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裝。我曾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讀書、工作近十年。德宏州位於滇西,含潞西、瑞麗、盈江、隴川、梁河等五縣並畹町鎮,外與緬甸接壤,雖屬亞熱帶氣候,但夏季入夜便涼,需蓋被入睡。德宏,那真是個充滿了詩情畫意的好地方。人在畫中,畫中有畫,隨處可見那婀娜多姿青翠欲滴的鳳尾竹,迎著輕風婆裟搖曳的姿態,還有那高大威武的大青樹,一層層的樹枝伸展開來,搭成了一座座綠油油的天棚,真美啊!竹林中,青樹下,時常會有身著傣族筒裙、肩挑扁擔籮框的小普少(少女)輕盈地走過,優美如舞蹈。那短而貼身的長袖上衣和垂到腳面的筒裙,恰到好處地襯托出她們健美的曲線,嫻雅而窈窕。有時你還會看到三五成群去趕集的景頗族姑娘,她們穿短裙,打綁腿,背著竹簍下山來。她們身上的色彩鮮豔而協調,紅、黑是常色,配以熠熠生輝的銀制項圈、耳環、手钃、腰圈,在陽光綠樹、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分外耀眼,令人賞心悅目。
你若好運,還會常看到從竹林中竄出來的孔雀呢。陽光下,草地上,
絢麗多彩的雄孔雀在展翅亮相,翩翩起舞,雌孔雀們圍著牠或追逐嘻戲,或低頭覓食,那是多麼優美祥和、平安瑞氣的景象啊!如此視覺享受令人悠然神往,難以忘懷。德宏,真乃名不虛傳的孔雀之鄉。
雲南“十八怪”聽說過嗎?那是解放後從全國各地來支援邊疆建設的外省人,因為對雲南風情特別好奇而編出來的順口溜。是褒?是貶?雲南人認為是褒,是稱贊雲南人聰明。僅從“雞蛋拴著賣,草帽當鍋蓋”說起,那滑溜溜的雞蛋既無眼又無扣,怎麼拴?只有雲南人才想得出來用稻草拴。先取適量稻草一折三,放進五、六只雞蛋排列成行,再用一、兩根稻草固定好每只蛋,然後把如此包裝好的蛋放進背簍裏、籮筐裏送到集市去賣,任憑翻山越嶺,那蛋不但掉不出來,而且毫無破損。當鍋蓋的草帽名符其用是蒸籠蓋。我記憶中的蒸籠(甑子),通常是取木棉樹之圆株挖空而成。鍋蓋的尖頂有牢固的環狀扣,方便掀開、蓋上,這種鍋蓋是用當地一種特別的乾山草編制而成,微有馨香色金黃。昔日雲南山區百姓常以玉米、蕎麥為主糧,只有這種厚而重的似草帽非草帽絕不會漏氣的鍋蓋,才能將粗糧蒸得柔軟可口,既省時省燃料,又能最大限度保持所蒸食材的營養。這麼可愛的鍋蓋,也許只有心靈手巧的雲南人才會製作使用吧。
人人都說家鄉好,金窩銀窩不如昔日家鄉的窮窩。這窮窩,窮得還真有滋味,原始古樸、安祥寧靜、和諧而充滿野趣。這便是我記憶中的雲南。雲南,我所懷念的故鄉,祝願你與我們所愛的祖國同步邁進,一日千里,千千里!
|